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解析|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笔试估分

来源:招教网时间:2020-10-30 10:26:34责任编辑:liujunxia

关键词: 教师资格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2020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卷及答案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满分 150 分 时间 12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中这句话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A.启发诱导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诲人不倦

参考答案:C

解析:孔子的有教无类的代表思想。

2.小学教育要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这是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C

解析:把握关键期,佳期体现了不平衡性。

3.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宗迪恩会议上提出:“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儿童、 青年还是成人——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这是提倡教育应具有()

A.全面性

B.全民性

C.基础性

D.义务性

参考答案:B

解析:每一个人都能……体现全民性。

4.2016 年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是()

A.公民教育

B.宪法教育

C.纪律教育

D.价值观教育

参考答案:B

解析:《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工作要求:

1)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线;

2以宪法教育为;

3)以贴近青少年实际、提高教育效果为目的;

4)以构建系统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为途径。

5.做“好老师”应该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特质。这是由下列哪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

参考答案:D

解析:习近平主席的四有好老师。

6.在设计教育调查问卷时,应避免将权威论断、个人观点包含在问题之中。这体规的问卷设计原则是()

A.面向对象

B.价值中立

C.语句简洁

D.避免社会认可效应

参考答案:B

解析:问卷设计避免太武断,坚持公正客观,实现价值中立。

7.小学生疾跑后不能立刻站立不动或坐下,须继续慢跑一小会儿, 主要原因是()

A.防止低血糖晕倒

B.有利于氧债的偿还

C.防止重力性休克

D.有利于心功能恢复

参考答案:C

解析:重力性休克,指疾跑后立即站立不动而引起的晕厥症状。因突然停止运动,使血液大量集聚在下肢血管儿中而导致暂时性脑贫血。

8.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若要求学生完成较容易的学习任务,教师应使其学习动机强度控制在()

A.较高水平

B.较低水平

C.中等水平

D.任意水平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面对比较容易的任务时,动机水平要偏高一点。

9.小学生在背诵一篇较长课文时,往往中间部分比开头和末尾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因为其记忆受到了()

A.前摄抑制

B.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C.倒摄抑制

D.例摄抑制和干扰抑制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影响遗忘的因素中系列位置效应,中间的部分忘的比较多是因为既有先前材料的干扰,又有后来材料的干扰,也就是既受到前摄抑制又受到倒摄抑制。

10.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主要依据是()

A.学生是否主动学习

B.学习目的是否为解决问题

C.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

D.学习内容是否由学生发现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分类。其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是否能够建立联系以理解新知,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1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教师的关注、赏识与期望后,常常表现出更积极的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

A.蝴蝶效应

B.鲶鱼效应

C.马太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参考答案:D

解析: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教师期待效应”,是指教师或明或暗地把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便会按照这种期望塑造自己。

12.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举出“杯子”的用途,这侧重培养的是()

A.思维的独创性

B.思维的灵活性

C.思维的流畅性

D.思维的深刻性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说出的数量多少。

13.校歌、校徽、校标等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这类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参考答案:D

解析:校徽、校歌属于观念性隐性课程。

14.将课程编制过程划分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四个阶段,并被誉为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杜威

C.泰勒

D.布鲁纳

参考答案:C

解析:泰勒的目标模式的四个步骤,即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15.在学习《长城》一课时,通过阅读课文和观看长城的影像,学生感受到万里长城的宏伟和壮观,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这一教学活动主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

B.认知与技能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答案:D

解析:注重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激发情感体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16.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展示圆形图片、硬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然后总结圆的特点,这一教学过程主要遵循的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参考答案:A

解析:通过图片展示属于模象直观的体现,直观性原则。

17.学期末,李老师对小明作出的评价是:“这个学期你上课听讲比以往认真,积极回答课堂提问,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有很大进步。继续加油,我看好你哦!”这种评价属于()

A.  适时评价

B.  相对评价

C.  量化评价

D.  质性评价

参考答案:D

解析:教师的评语一般都属于质性评价

18.在某些偏远地区的小学,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 教师在同一节课里以直接授课和完成作业等交替进行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施教。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属于()

A.个别教学

B.课堂教学

C.混合教学

D.复式教学

参考答案:D

解析: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及偏远地区。

19.王老师在《两小儿辩日》教学开始时说道:“孔子是我国古代学识渊博的大教育家,有一次却被两个小孩子提出的问题难住了,为什么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就知道了。”这种导入方式属于()

A.设疑导入

B.直接导入

C.经验导入

D.活动导入

参考答案:A

解析:设疑导入是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一类教学导入形式。

20.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这体现的作业设计基本要求是()

A.形式多样

B.难度适宜

C.尊重差异

D.注重创新

参考答案:B

解析: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使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跳一跳,摘桃子”体现了这一原则,布置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经过努力去完成。

二、简答题(本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参考答案: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育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提供活动。(1)教师既应给学生创设大量的物理活动,也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活动机会。(2)在形式运算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从现实物体和事件中学习的机会。

2.  创设佳难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3.  关注儿童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认识到儿童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并根据儿童当前的认知机能水平提供适宜的学习活动。

4.  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教师应该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来设计课程。

5.  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皮亚杰认为环境教育重于知识教育,随着儿童参与的社会活动的增多,他们逐渐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同。

22.简述小学班主任对学优生的教育策略。

参考答案:(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3.简述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参考答案:(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3)实时观察,收集、记录资料;(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材料:

    在一次关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研讨会上,一位小学校长将学生比喻成鲜花,他说:“有的学生是适时盛开的花朵,有的学生是还未开放的花苞。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空气、水分及耐心的等待,未开的花苞总会开放,而且有的迟开的花苞盛开时可能会更鲜艳、更长久。我们要用静待花开的心态去对待孩子,接受他,尊重他,这样才能帮助他,促进他。”

问题:

(1)分析该校长发言中所蕴含的学生观。(10)

(2)结合材料谈谈小学教师应树立怎样的教育观。(10 )

参考答案:

1)材料中校长的发言是正确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①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校长把学生比喻成鲜花,认为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阳光、空气、水分以及耐心的等待,未来的花苞总会开放,看到了学生身上的发展潜能,拥有发展的观点。

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材料中料中校长把学生比喻成鲜花,认为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形态,看到了学生的不同之处,认识到了学生之间的独特性。

③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校长看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之处以及潜能,并且认为要用静待花开的心态帮助引导学生进步,意识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向校长进行学习。

2)小学教师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具体分析如下:

①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材料中校长认为要帮助未开以及迟开的花苞,帮助他们绽放,体现了并没有放弃任何一名学生。

②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材料中校长认识到了不同学生身上的不同之处,认为给予学生足够的阳光、空气、水分及耐心的等待,学生会成才,而且迟开的花苞会更鲜艳更长久,也体现了因材施教。

③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且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不仅教会学生理论,更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倾听学生不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25.材料:

    李老师批改五年级学生作文时,看到小勇的作文不足200字,而且字迹潦草,错别字不少,这样的作文打60分也就差不多了。但李老师想,只给一个分数对作文成绩一直不高的小勇不会有什么触动。于是,李老师经过认真思考,给他打了“100-25-15”,并附上文字说明:你的作文选材新颖,有真情实感,但是字数不足,层次不清,减25分;书写潦草,错别字多,减15分。小勇根据老师的评语,进行了认真修改。李老师给修改后的作文打了80分。

问题:

(1)评析李老师评价作文的方式。(10)

(2)如何通过作业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10 )

参考答案:

1)材料中李老师评价作文的方式是正确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发展性评价以及及激励性评价,对学生做到了严慈相济。

①评价观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促进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材料中李老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不仅给出了定量的分数,而且给出了定性的语言文字评价。

②评价观强调过程,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材料中李老师重结果更重过程,在看到小勇的作文字数不足,且字迹潦草时并没有直接否定学生,而是看到了小勇在整个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并且提出建议,促进其更好的成长。

③评价观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材料中李老师在给小勇批改作文的过程中,目的是希望小勇改正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将小勇定为“差生”,体现了重视学生的发展。

④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将严与爱有机的结合起来。材料中李老师针对小勇的优点提出表扬,同时也针对小勇书写潦草、错别字等缺点指出不足。

2)作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作业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①在对学生进行作业评价时,要进行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不仅给出具体的分数,还要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语言文字描述。

②在对学生的作业评价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单单看重学生的作业结果。

③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而不是进行甄别和选拔,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④在对学生进行作业评价时,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然后看到学生自身的优缺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6小题,任选1小题作答,多答只按第1小题计分。40分。考生可按照所学专业方向,选择作答。 26为中文与社会,27为数学与科学,28为英语,29为音乐, 30为体育, 31为美术)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未涂或多涂均无分。

26.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如指导二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

(2)设计本课识字写字教学的主要环节。(22)

(3)结合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一项课堂小练笔。(8)

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正确读写理解葫、芦、藤、谢”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想、盯”等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明白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体悟有错就要改正的道理。

2)教学环节

1、谜语导入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出示会写的字的谜语,让学生猜)。

送信的人走了——言

一颗圣洁的心——怪

2、巩固生字。

1)同桌之间相互考查识字情况。

2)游戏巩固: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进行认字挑战赛。分小组挑战。

3、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棵、想、言、治、谢、盯、邻、怪”。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的姿势:头正,肩平,身直,足安;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预设:

言:是独体字,上面的第一横长,下边的两横短。

怪:左右结构;注意右边要向左靠,左边的竖为垂露竖, “ 忄”略小,笔顺是:点、点、竖。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4)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并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运用

用想,言造句,比一比看哪位同学造的好

5.小结

今天所学生字比如言,想,是什么结构?笔顺是什么样的?

6.作业

抄写今天学的8个生字

3课堂小练笔:

1.把今天学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2.我们知道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会遇到虫子叮咬,那还可能会遇到哪些危害呢?遇到这样的危害我们应该如何因对呢?假如,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回去以《我要的葫芦》作题目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把自己编的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与爸爸妈妈一起把这个故事编写下来。看看哪一位小作家编写的更好更生动。

27.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众数?众数有什么特点?(10分)

2)如指导高年段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简要说明理由。(20分)

参考答案:

1)众数是指在统计分布上具有明显集中趋势点的数值,代表数据的一般水平,在小学教育中一般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多的数值。特点:众数可以有1个也可以有多个;用众数代表一组数据,不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但可靠性较差。

21.初步实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2. 通过对众数的了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数据的特点,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在选择合适统计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

3)新授环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若干个活动。

活动一、复习统计知识

教师抛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统计的知识?这样的式子有什么样的特点,该如何来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回忆以前统计知识:统计图、统计表,平均数、中位数。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对各种统计图表,统计数据的特点做回顾、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统计图、统计表,平均数、中位数等统计知识,为接下来了解众数,学习众数做铺垫。

活动二、了解众数

老师交流:上述我们回忆的知识在统计领域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接着出示主题图,并抛出问题:根据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你们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小组合作交流回答。

预设学生会有以下几种不同方案:

方案一:根据平均数。

方案二:根据众数

方案三:不用计算,根据观察,身高1.52cm人数多。

方案四:……

教师将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分别对上述几种计算方法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得出:选用1.52cm较好,因为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多,这样身高会比较均匀。教师顺势给出众数的概念——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多的数值,我们称之为众数。同时体会众数作为统计数据的意义: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探究合适的方案,在探究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众数的特点及其引入众数的要性。同时加入小组合作学习,既体现了团队精神,也能使学生在集体想象的过程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动三、进一步了解众数

教师交流:众数反映出这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众数。关于众数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预设学生回答①众数有什么作用?②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通过做一做的例子,带领学生探究众数的求法:统计表、画“正”字统计等等;同时举例让学生发现“众数可以不止一个”的特点。同时举例,学生体会众数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我的教学过程,完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进行设计。在本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体会众数的作用、特点及求众数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28.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的有效方法。(10分)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单词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20)

参考答案:

1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的有效方法:

①采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模拟动作表演、手势等方式呈现词汇,避免翻译;

②提供上下文的情景或定义,即从语境中学习词汇;

③用同义词或反义词解释新词;

④利用词根、词干、前缀、后缀、转化、合成等学习记忆扩充新单词。

2)教学目标:

①学生掌握单词:Tuesday,  WednesdayFriday,  Saturday等的发音,意思,拼写及用法;会使用句型Today is …进行对话。

     ②学生会用英语描述星期几及日常活动,感受等。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③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和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明白今日事今日毕的重要性。

3)教学环节:

第一步: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实物日历,邀请学生进行描述一周的日常活动及感受,然后过渡到新课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实物,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导入新课。同时,日历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生活)

第二步:呈现新知

   教师使用日历简笔画、日常活动并借助序数词2nd呈现单词 TuesdayThe 2nd day of a week is Tuesday, we have class on Tuesday. 教师采用该方法依次呈现WednesdayFriday, Saturday

   教师通过播放录音呈现句型,领读并讲解:Today is Tuesday.

(设计意图:教师再次使用日历呈现词汇,与导入新课活动环环相扣,同时借助日常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加深学生对新词汇的印象。通过录音呈现句型,帮助学生在句型的学习中再次学习词汇的用法。)

第三步:巩固练习

学生两两合作做同伴听写造句练习。一名学生读单词,另外一名学生写下来并造句。完成3个以后,交换角色进行该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和造句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同伴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四步:拓展练习

让学生四人一组结合生活照讨论其中一人的日常活动安排及感受,然后填写表格并完成报告。活动结束时,每组派出一名学生,为其他同学做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进行调查活动,练习对话,在练习听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争取达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课堂效果。)

第五步:小结作业

教师对新单词和句型进行总结,同时要求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并留下作业:结合今日所学完成一份英语海报。

(设计意图: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检测自己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29.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歌曲的特点。(10)

(2)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唱本歌曲,试拟定教学目标。(10)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歌曲的学习,设计“学唱12乐句”教学环节并说明理由。(20

参考答案:

1)歌曲特点

   《小松树》是一首2/4拍的活泼的歌谣,描歌曲写的是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长出绿枝叶、新枝芽的情景,主题突出、形象鲜明,节奏感强、富于韵律。歌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节奏以四分音符和附点音符为主,凸显了小松树快快长大开心的心情。旋律上多运用2度级进3度小跳,凸显了欢快,自由的气氛。结构短小,简单易学。告诉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并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2)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唱歌曲,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并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②通过体验,模仿,合作的教学方法,激发想象力,培养音乐感知、表现和创编的能力。

③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好附点音符。

3)教学环节

(一)初步体验

1、带领学生初步聆听歌曲,找出1.2句的重难点节奏——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

2、讲解附点音符的时值,带领学生拍一拍这种节奏型,并区别两个节奏的区别。

3、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哪些声音跟这样的节奏很像? 如马蹄声等。

设计意图:节奏的教学是较为枯燥的,将附点音符比作马蹄声,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时值和附点四分音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更快的掌握。

(二)探索感知

1、教师带领学生拍击节奏并按照节奏跟读歌词。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唱,注意附点音符节奏要清晰,情绪要快活。

设计意图:这样循序渐进的进行难点节奏教学,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接受能力更强,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更快的准确学会这首歌曲。

(三)拓展创新

1、让学生分组编排动作或加入打击乐器进行创编活动。

2、将学生分组,以音乐会的形式上台进行表演。

3、学生们对表演进行自评互评,老师作后总结与升华。

设计意图:加入编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以表演的形式巩固新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了新课标的评价机制的目的。

30.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蹲踞式跳远

动作方法:蹲踞式跳远是由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四个环节组成。助跑动作自然、轻松,逐渐加速,后几步速度快,后一步步幅稍小,踏跳时以脚跟先着地并快速过渡到全脚掌蹬地起跳,同时摆动腿和两臂快速向前上方摆起,并在达到水平位置时制动,眼看前上方;身体蹬离地面后成“腾空步”,腾至高点时,起跳腿屈膝收起与摆动腿靠拢,成蹲踞姿势;落地时,两小腿向前伸出,同时两臂后摆,以脚跟接触沙面后,立即屈膝缓冲,向前走出沙坑。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说明“蹲踞式跳远”的教学重点、难点。(10)

2)如果指导水平三的学生练习, 试拟定教学目标。(10)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

 (1)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快速助跑,有力起跳

难点:助跑与起跳的衔接

 (2)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基本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通过各种跳跃练习,掌握蹲踞式跳远技术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及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

3.通过积极的参与和练习,培养学生坚强勇敢,勇于拼搏的优良品质,以及团结一致,勇于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3)导入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师生问好,安排见习生。

2.热身活动,环形跑。

3.导入,教师创设《跳过小河》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引出课题。

引导语:同学们,假如你前面有一条小河,该怎么跳过去呢?(可用障碍代替小河)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先试一试吧。好,老师看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方法,那你们想不想用一种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来跳过小河呢,老师看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涨,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技术动作蹲踞式跳远。

设计理由:水平三的学生活泼好动,学习新知识速度快,模仿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探索能力,需要教师积极的引导,因此在导入活动中,通过创设《跳过小河》的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其中,然后安排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跳过小河,可以帮助学生在正式学习新技术前先体会跳跃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整个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了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

31.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诗”与“画”的结合对“画”与“诗”各有什么影响? (10)

(2)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

一、诗画影响

1.诗与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形式,或委曲含蓄,或畅快旷达的诗词在读者心中留下无限遐想,然而诗景的创设只能依靠丰富的想象,这是诗的局限;与诗相比,绘画的直观性更容易被解读,但是在传情达意方面却有较高的难度。

2.诗画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绘画来说,诗画结合的方式可以弥补绘画的不足,将绘画的意境以文字的方式展现,使读者更容易读懂画面的内涵;对诗词来说,绘画可以将诗文所描述的情景直观地表达,多种感官同时引发读者的共鸣。

3.总而言之,诗画结合可以大地发挥诗与画的优点,同时弥补二者的不足,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伟大智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配画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安排,并为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古诗配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中国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掌握中国画的水墨技巧,表达对诗的理解与对画面的感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培养审美意识。

三、新授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幅绘画作品,你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从画中联想到有关的诗句么?哪一首比较合适?

你们这么快就能说出诗的名字,画面的内容适合《归园田居》这首小诗。是呀,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与画结合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诗情画意》

(设计理由:通过情景的展示,引发学生兴趣,导出课题。)

2.师生互动,感受新知

①展示作品,启发引导:

教师讲授吴昌硕绘画的故事,展示其作品《诗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与故事的关系。进行总结:吴昌硕把诗中的内涵融入到画面,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设计理由:结合故事,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诗与画的关系。)

②教师朗诵,引发思考:

师:接下来,老师朗诵几句诗,你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

师: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请睁开眼睛,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师: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再说说你又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所吟诵的两句诗的配画。

师:想看看刚才的诗句变成画的样子吗?看来大家总结的都非常棒。

③师生讨论,总结方法:

师:如何才能将古诗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呢?

学生交流回答:要抓住主要的人或者景物,将其特点表现出来。

师:要画出诗中的情景,就要求大家在创作时发挥想象,然后在脑海中整体构思,做到胸有成竹。

(设计理由:结合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总结诗画结合的方法。)

④示范讲解,引发创作:

课件出示《悯农》诗句。

师:今天,我也带来了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悯农》,请大家和我一起为它搭配合适的画面吧!

师示范:

(1)提炼诗的主体;

(2)概括周围环境;

(3)选择合适工具进行创作;

(4)完善画面;

:老师的作品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动起手来,为它进行图案的搭配吧!

提出作业要求:给古诗配上图画。

(1)提醒应用所学的水墨知识绘画;

(2)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提出合理建议。

(设计理由: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掌握绘画步骤,为作业练习做铺垫。)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收藏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